东风拂卷芸香暖,莫负韶华勤诵读。5月11日,子衿文化讲读系列活动第23期成功举办。来自各单位的五十余位书友相聚在图书馆703活动室,通过“文本细读-历史还原-当代诠释”三重维度,深度解析莫砺锋教授在《莫砺锋讲杜甫诗》中的学术洞见。

钱万平书友第一个发言。他为学界保有这样的“良心”学者而感动,表示“余生愿共杜诗老”,以“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”要求自己,勉励大家应该有驰而不息的自驱力,实现自我价值。王月新书友则侧重阐释莫教授的三大核心学术贡献,认为其突破传统侧重家国情怀的研究窠臼,对私人情感领域的精微阐释,使杜诗研究突破了宏大的叙事框架,将深厚的文献功底转化为生动的学术表达。
汤丽媛书友认为这本书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“千家注杜”集论,是值得再读深读的杜诗注本,也是一系列教科书般的古典文献研究方法论。她为莫老平实沉潜的学术态度、深入浅出的学术讲解、山高水深的学术境界而折服,为文如其人的莫老遇上诗如其心的杜甫,这种穿透时空的相望而感动。
翟建云深表认同,指出大家也要找个热爱的事情去做,她将杜甫先生的生平与唐朝历史的交叠、杜诗的流传、注本以及一些学习方法详细列表格阐述,并挑选其中几首诗进行注读,提出不是每位诗人都可以叫“诗圣”。大家为她真诚细致的阅读精神鼓掌。诸葛金山书友认为本书旁征博引、引人入胜,读来细品、不乏真知灼见。朱玉平表示赞同,认为体现了文科治学极其严谨。吉长虹则表示这本书较为难读难懂,自身读来花费时间较长。
主持人张琪围绕杜甫诗歌的现代性阐释(如苦难中的生命韧性、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)启发大家围绕“对自身处境有何思考?”“莫砺锋认为杜甫儒家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,这种跨越千年的人文关怀,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精神存在哪些共鸣与差异?”等三个问题开启互动讨论,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。
王俏老师从这本书的学术角度进行了交流,宋甲丽老师认为杜甫坚而不摧的精神对自己的工作起到鼓舞作用,黄诗淇从“在柴米与血泪间看见杜甫”谈论仁者精神,年轻书友吴雅雯从学生角度谈论本书的人生启发和当代意义。随后,丁晓月、董萍等书友逐一分享了看法与见解。黄宇、包卫兵书友因未到场,由现场的高晓敬、包诗语等大学生代为分享,他们认为从中打开一扇深入理解杜甫诗歌与精神世界的大门。
本次讲坛不仅是一次文学经典解读,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,当杜甫笔下的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与当代社会的现实议题相遇,当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的喟叹转化为对公平与正义的追问,古典诗词的永恒魅力在此刻焕发出新的生机,阅读的力量在此刻熠熠生辉。
(撰稿:张琪 摄影:王媛 审核:葛稳罡)